一、 爭議性質
本案為重審案件,爭議焦點為被征收公房的同住人認定問題。
二、 主要人物關系示意圖
原告李建國(本文人物均用化名)與原告趙玉霞系夫妻關系,原告李佳系二人之女。被告李秀英系原告李建國之妹,案外人李志偉系原告李建國之弟。案外人李大福系李建國、李秀英、李志偉三人之父。
三、案情簡介
本案原告李建國、趙玉霞、李佳三人原與李建國的父親李大福、李建國的弟弟李志偉一家居住于上海市XX區(qū)XX路某號房屋內(以下簡稱XX路房屋),因該房屋內人口眾多,居住困難,李大福向其工作單位申請增配一處公有住房,后獲得一處位于上海市XX區(qū)XX路某號的房屋,即本案系爭房屋。
系爭房屋取得后,李大福的戶口遷入系爭房屋內,成為承租人,原告三人的戶籍未遷入該房屋,繼續(xù)保留在XX路房屋中。但系爭房屋實際由原告三人搬入居住,案外人李大福與李志偉一家繼續(xù)居住于XX路房屋內。
2008年7月,經李大福同意,本案被告李秀英因離婚將戶籍自上海市他處遷入系爭房屋內。2016年,李大福報死亡。2017年11月,系爭房屋承租人由李大福變更為李秀英。
2017年,系爭房屋與XX路房屋均被政府劃入征收范圍。2017年12月17日,李秀英與征收單位簽訂關于系爭房屋的征收補償協議,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獲得征收補償款共計422萬余元,由李秀英于2018年2月領取。后原、被告就系爭房屋補償利益分割產生糾紛,原告遂至法院提起訴訟。
四、雙方觀點
原告方觀點
本案系爭房屋是原承租人李大福系因家庭居住困難向單位申請增配所得,且一直是由三原告實際居住并承擔房租等相關費用。而被告李秀英從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也未支付過房屋租金,僅僅是在動遷開始后突擊變更成為承租人,其未履行承租人義務,不應是系爭房屋的承租人。
系爭房屋的來源足以影響動遷利益的分配,直接關系到本案的權利義務歸屬。原告原居住的XX路房屋因無法滿足眾人實際居住需要,李大福才向其單位申請增配住房,后才獲得本案系爭房屋,此時,被告不居住且戶籍都不在XX路房屋內。增配后XX路房屋戶籍分為兩戶,原告一家和其弟弟李志偉一家從此分開居住,家庭內部實際就本案系爭房屋的分配達成共識。因此,原告三人對取得本案系爭房屋存在直接貢獻,三人有權分配系爭房屋相關動遷利益。
在搬入系爭房屋后,三原告一直實際履行承租人義務,不但交納租金及公共事業(yè)費,而且房屋始終由三原告實際居住使用。原告三人擔任“承租人”角色的事實,也足以支持三原告取得動遷利益份額。
而被告從未在本案系爭房屋內居住過,也未支付過任何租金和公共事業(yè)費,即既未享受權利,也未承擔義務,故被告實際僅為空掛戶口,非事實上的承租人。因此,三原告均具備分割動遷利益的資格。
被告方觀點
被告作為系爭房屋唯一戶口持有人及承租人,應享有系爭房屋全部征收補償款項和其他權益。
原告三人戶口都不在系爭房屋處。雖原告三人曾在系爭房屋處居住過,然而系爭房屋作為早期過渡用房,其面積與居住環(huán)境早已無法滿足正常三口人的居住需求,故已被閑置多年,無人居住。原告李建國和趙玉霞在上海市他處有自有房屋,原告三人在征收方作出征收決定時,早已不在系爭房屋內居住。因此,原告三人非系爭房屋之共同居住人,對系爭房屋及其征收補償款項無任何權利。
原告三人戶口都在上海市XX路房屋處。XX路房屋與系爭房屋同屬本次征收范圍。原告三人作為XX路房屋征收補償款之權利人,無權再從系爭房屋處分得任何拆遷款項。
五、法院觀點
一審法院觀點
公民的合法權利受法律保護,非共有人無權分得共有物。公有住房的同住人應當符合:在該處房屋內有本市常住戶口;實際居住滿一年以上;他處無福利分房或未享受過動拆遷安置?,F原告三人的戶籍在上海市他處住房內,與系爭房屋并無關系,不符合同住人的條件,不應分得征收補償利益。原告三人在系爭房屋內居住時間的長短不影響其不具備同住人資格的事實,據此判決對原告李建國、趙玉霞、李佳的全部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二審法院以事實不清發(fā)回重審,重審法院觀點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居住房屋征收貨幣補償款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本案中,系爭房屋承租人由李大福變更為李秀英,但李秀英離婚后戶口遷入系爭房屋,其于一審原審中表示并未實際居住于系爭房屋,故對于本案中李秀英主張其戶籍遷入后陸續(xù)在系爭房屋居住的主張,本院不予釆信。系爭房屋是由李建國、李秀英的父親李大福單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增配的公有住房,是在XX路房屋的基礎上增配的,當時戶籍在XX路房屋的人員就有李建國、趙玉霞、李佳,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福利分房政策,本院認定原告李建國、趙玉霞、李佳對系爭房屋的原始取得是有貢獻的。李建國、趙玉霞、李佳主張系爭房屋取得后,根據家庭內部的安排,XX路房屋由案外人李建國兄弟及父母居住,系爭房屋由李建國一家長期居住使用,且提供了充分的證據予以佐證,本院予以采信。李建國、趙玉霞、李佳的戶籍雖在XX路房屋處, 但XX路房屋同時納入征收范圍,兩處房屋均無居住困難保障,且李建國、趙玉霞、李佳表示其并未領取XX路房屋的任何征收補償款,故李建國、趙玉霞、李佳作為系爭房屋的實際居住人,且與房屋的原始取得有貢獻,應享有一定的征收補償利益。
綜上,本院綜合考慮本案系爭房屋來源、居住使用情況、家庭結構等因素,酌情確定李建國、趙玉霞、李佳取得征收補償款 240萬元,李秀英取得征收補償款182萬余元。因系爭房屋 的征收補償款已全部由李秀英領取,故應由其承擔給付義務。
六、律師觀點
本案歷時三年,經歷一審、二審與發(fā)回一審重審,審理焦點始終圍繞公有房屋同住人的認定展開。
從原告一方來分析,共同居住人的認定一般需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戶籍條件。征收方作出征收決定時,需要在被征收房屋具有常住戶口。(2)居住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作出征收決定時應在被征房屋內實際居住一年以上。(3)住房條件。征收決定時,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從表面上,以上述三個條件一一衡量本案原告,很顯然第一個條件本案原告就不滿足,第二個條件與第三個條件則被被告方質疑。
但原告代理律師深入挖掘三原告與系爭房屋的相互聯系,從系爭房屋的取得、原告三人戶口的變動等關鍵點切入,充分證明了三原告對系爭房屋的原始取得有其不可或缺的貢獻。律師還收集大量有力證據,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原告方始終居住在系爭房屋內,同時廓清了第三個條件中對于“他處住房”性質的界定,應僅限于福利性質取得的房屋,而非自購商品房,從而闡明本案三原告完全有權獲得系爭房屋的征收補償利益。
從被告一方來分析,從表面上看,被告是合規(guī)的承租人,也是系爭房屋內唯一戶口的持有人,似乎理應獲得系爭房屋全部的征收補償利益。但是,撥開表象看實質,被告從未實際居住于系爭房屋,也為承擔過支付租金等義務,且在動遷前一個月突擊成為系爭房屋承租人。被告雖名義為系爭房屋承租人,但其實際不具備承租人資格,其與系爭房屋之間的關系實為空掛戶口,若類似被告這樣的承租人能獲得系爭房屋全部征收補償利益,實屬分配不當。
綜上,由本案可見,關于公有住房同住人的認定不能機械適用法條法規(guī),而應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本著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立法精神來認定同住人。雖《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對共同居住人有明確的界定,但應綜合考量房屋的來源、相關人員對房屋的貢獻、實際居住情況以及戶口變遷情況等因素,公平合理地認定同住人,實現動遷安置利益的本質,即是對動遷房屋中實際居住人員及相關人員的進行補償,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和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本案原告代理律師能夠不為案件表面現象迷惑,緊緊抓住雙方當事人與系爭房屋之間的本質關系,以此組織證據與闡述意見,是最終贏得法院支持,獲得勝訴的關鍵。